「員工旅遊」向來是企業重要指標,因為它不但代表企業的規模與文化,更反應了企業的營運狀況。根據人力銀行指出,今年有近6成企業有舉辦員工旅遊,其中近79%選擇辦在國內,但也有高達半數以上選擇招待員工到國外一遊。
依照職工福利金條例規定,凡雇用職工在50人以上之公營、私營企業組織均應提撥福利金,辦理職工福利事業,但由於福利金的使用有諸多限制,因此許多企業的福委會,都選擇將這筆錢用作舉辦員工旅遊,以紓解同仁平時工作壓力。
1111人力銀行調查發現,今年有近58%的企業有員工旅遊,而即便沒有,也有近9%的企業會發予旅遊津貼,但更有21%左右的企業兩者皆無。
1111人力銀行營運長吳睿穎表示,企業究竟有沒有員工旅遊,或提供旅遊津貼,關鍵取決在於考量「公司賺不賺錢;預算夠不夠」的比例最多,佔42%,其次則為「公司未成立福委會,沒扣福利金」,以及「公司規模較小無必要員工旅遊」等兩項理由。
吳睿穎認為,員工旅遊是許多企業的福利之一,公司上下難得有機會齊聚,來一趟回味無窮的度假之旅,除了不同部門聯誼外,更能在適度充電之後,增進工作效率及員工向心力。
尤其明(97)年實施員工分紅費用化後,「員工旅遊」將會成為企業徵才時的重要福利指標,絕對會影響企業的人才流動。
因為有高達77%的職員相信「員工旅遊」對工作表現有加分作用,更有85%的人認為,有「員工旅遊」才能激勵士氣,凝聚員工向心力。
此外調查也發現,企業招待員工旅遊的天數平均下來,大概以3天為最多,而每位員工平均的預算則多以4,000元左右為主。
其中貿易流通業預算最高,平均有13,455元,其次為不動產相關業的13,215元,預算最少的就是媒體出版業,和民生消費業,分別只有4,700元及4,000元預算。
吳睿穎分析,這樣結果不令人意外,因為員工旅遊的預算,多數取決於企業營運狀況,企業規模大、經營長久、獲利佳,自然員工旅遊預算規劃相對就比較高。
其實近年來,不少用心規劃的企業,已經讓員工旅遊不再只是單純玩樂,還結合企業幹訓或企業參訪,讓行程更為多元多變及寓教於樂,吳睿穎就認為,這樣才是達到勞資雙贏的好辦法局面,不但留下好人才,也為企業創造更大收益。
【2007-10-29 卡優新聞網】https://www.cardu.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