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的蓬勃發展,讓許多孩童的玩伴不再是鄰居的兒女、學校的同儕,而是冷冰冰的四方機器。根據最新的一份調查資料顯示,45%的兒童與青少年,網路使用年限長達5年,最早竟從學齡前就黏在網路上,隨著上網時間愈長也愈晚,不只網聚比例增加,更出現較一般孩童留心外貌、看重個人形象的「症頭」。
政治大學、中華白絲帶關懷協會與台灣大哥大基金會針對8至15歲兒童與青少年,進行網路使用與自我形象調查。其中25.3%每天上網、45%使用網路經驗已達5年,相當於近半數從3至7歲就開始迷「網」,最早的上網年齡甚至是學齡前,顯示網路盛行,加上家長忙碌,促使網路成為孩童的褓母。
調查發現,由於雙薪家庭的比例近8成,因此即使90.7%的兒童與青少年是在家中上網,但只有不到1成(4.8%)的父母會在旁陪伴。同時孩童參加網聚的比率自去(100)年的15%,大幅爬升至今(101)年的34.7%,增加近20%左右,網聚的主要來源包含線上遊戲、社群平台等,相當值得家長注意。
此外,中華白絲帶關懷協會執行長暨政大傳播學院教授黃葳威表示,依照調查研究數據顯示,上網時間愈長、愈晚的孩童,較留心外貌、看重個人形象,推估可能是深夜上網,導致體力疲憊,進而降低思考力、判斷力與意志力,容易以網路內容霸權導向方式解讀,被網路訊息所主導。
換句話說,過度以網路為生活重心的人,真實生活未體驗的事情,容易透過網友的分享討論、片面之詞或爆紅人物的穿著、裝扮、言行舉止,作為比照版本或印象。事實上,Facebook留言、MSN大頭貼、線上遊戲電玩人物選角,均是自我表現的方式,當網友按「讚」回饋時,也建構出別人眼中的自我。
台灣大哥大基金會秘書長阮淑祥指出,網路虛擬身分與使用者良莠不齊,一旦孩童不當自拍、展露身材的照片外流,恐招致危險。家長應提醒孩子要有警覺性,且不可私自與網友見面,並以「F6」原則引導正面價值觀。確切掌握「面對接納」(FACE)、「聚焦正向」(FOCUS)、「尊重友善」(FRIEND)、「釋放自己」(FREE)、「饒恕他人」(FORGIVENESS),以及「保持彈性」(FLEXIBILITY)等6大要訣。
【2012-03-22 卡優新聞網】https://www.cardu.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