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商銀行紛紛投入國銀行列,強化在地性的業務經營。繼渣打、花旗、匯豐、星展銀行後,最新改制的澳盛(台灣)銀行,今(23)日正式舉行揭牌儀式。身為最後一家加入國銀的外商信用卡發卡行,流通卡數名列外銀背景的前3大,未來在持續投入資源,以及多元化的策略規劃下,可望交出亮眼的成績單。
以資本額新台幣200億元,從澳盛銀行分割出來,成為獨立本土法人機構的澳盛(台灣)銀行,是發行信用卡的外商銀行中,最後一家改制的業者,目前全台共14家分行,約1,500名員工。自4月8日啟動營運,並於今日正式舉行揭牌儀式,澳盛銀行亞太區執行長Gilles Planté親自來台出席。
Gilles Planté表示,澳盛銀行長期將具有貿易戰略地位的台灣,列為亞太區重點發展市場,每年與中國、香港、日本之間的貿易流量超過2,000億美元,使澳盛(台灣)銀行扮演集團拓展亞洲業務的重要推手。澳盛銀行已名列全台前4大外商銀行,未來集團將持續投入資源,積極參與台灣市場的成長。
除了眾所熟知的財富管理業務外,澳盛銀行也積極深耕在台的信用卡業務。根據金管會最新公布的統計資料顯示,目前5家發行信用卡的外商背景銀行中,澳盛銀行發卡量名列季軍,總流通卡數74.8萬張,有效卡數39萬張,僅次於花旗與匯豐銀行,其中以飛行卡與Shop & Dine點金白金卡表現最為突出。
回顧以往外商銀行改制國銀,均上演轟轟烈烈的激情戲碼,像是渣打銀行最早於2006年11月,籌資12億美元迎娶嫁妝是竹科數百家電子科技企業客戶的新竹商銀,為市場投下震撼彈;2007年4月,花旗銀行更以新台幣141億元的高價併購華僑銀行,儘管跌破眾人眼鏡,但留下「民股賺錢、官股解套」的佳話。
同年12月匯豐銀行標下中華銀行,以及2008年2月星展銀行標得寶華銀行,均涉及金融重建基金(RTC)賠付超過400億元,引發不滿輿論四起。併購國銀的這些外商銀行,後續按金管會要求在1至3年內設立台灣子行,確保與國銀業務競爭在同一個起跑點。相較之下,澳盛銀行的「變身」過程,似乎平靜且緩慢許多。
【2013-04-23 卡優新聞網】https://www.cardu.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