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YouTube問世以來,成為民眾使用影音串流的主要平台,不論是上傳個人創作、自製影片,或是分享各式音樂等均很方便,卻也衍生不少侵權問題。為避免此情況一再發生,YouTube數年前即已建立版權內容管理系統,可自動掃描全球上傳的影音,不僅能保障版權所有者的權益,也能讓使用者了解是否侵權,達到雙贏的效果。
根據YouTube統計,目前每分鐘上傳的影片高達100小時,每天上傳的影片總量,超過美國3大媒體集團過去5年的影音作品總產量。全球每個月有10億名使用者造訪YouTube,觀看影片的長度甚至超過60億小時,不管是上傳量或瀏覽量都相當驚人。
不過,龐大的上傳量卻也衍生版權爭議。為保護創作者權益,Google自2011年開始,針對使用者版權,耗資6,000萬美金建立「內容辨識系統」,讓影音內容擁有者可自行選擇封鎖、追蹤、獲利等3種處理方式,以控管符合自己版權內容或上傳到YouTube的影片,像是被封鎖的影片就會遭移除,或決定哪些影片可繼續播放,以及在影片中安插廣告獲利等。
而自從內容辨識系統上線後,根據台灣Google更新數據顯示,該機制累積掃描影片的時間長度已達250年,由內容版權持有者提供的參考辨識檔案數量也超過1,500萬組、總長度超過150萬小時,並已處理超過2億個侵權影片,但也有超過4,000個使用者,因此成為合作夥伴。
YouTube指出,過去版權擁有者必須投注極大心力和成本尋找侵權影片,但若透過內容辨識系統,就能讓版權所有者對侵權內容進行封鎖行動,或藉此了解使用內容以及效益,掌握潛力市場,甚至得以獲利。使用者也可利用此系統,了解上傳影片是否產生侵權問題。像是電影「天台」上映期間,透過內容識別得以確保電影全片不外流,避免衝擊票房。
有網友相當認同,覺得透過該系統不僅可以保護版權,也能讓使用者避免發生侵權的情況,提供更完善的網路創作空間;不過,也有網友認為,YouTube僅是提供使用者影音串流的平台,審核上傳影片是否涉及侵權問題的仲裁權,應交由司法系統判定,否則將是扼殺創意,而非保護智慧財產權。
【2013-08-22 卡優新聞網】https://www.cardu.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