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客來台必定參訪夜市,嚐遍各種小吃,再來一份清涼水果,感受最道地的台灣文化。不過,消基會今(10/1)日公布北中南夜市現切水果攤商調查,結果發現9成攤商計價標準不明,3成以上未明確標出價格,甚至有3家完全沒標示,「一份多少錢,老闆說了算」,價格不透明化,消費者恐成了攤商「削錢」的冤大頭。
消基會於今(102)年的8月到9月間,抽查全國北、中、南共22個夜市現切水果攤商,發現只有2家台北市士林夜市的攤商,有標示出水果重量及價格,換句話說,有9成均不知其計價基準為何。
在價格標示部分,22攤中有7攤未明確標示價格,包含基隆廟口、沙鹿靜宜觀光夜市、文心南路夜市、豐原廟東夜市、樂華夜市等知名景點均遭點名。同時也發現,現切水果仍以士林夜市最貴,以同樣200到300克的芭樂計算,大多數攤位最高賣50元,士林夜市卻賣到150元,價差高達3倍。
由於夜市水果攤多以販售現切水果為主,但基隆廟口夜市的1家攤商所販售的現切水果,未使用遮蔽物,任水果暴露空氣中;而士林夜市、基隆廟口夜市、湳雅觀光夜市、樂華觀光夜市等7家攤商,雖使用塑膠袋盒或杯子盛裝,但卻未封口或蓋上蓋子,衛生仍堪憂。
消基會表示,大部分業者販售的現切水果,多以主觀意識判斷重量,或是使用塑膠袋、免洗杯等將水果裝盒販賣,而不是實際秤重,難免會遇到斤兩不一的情況。但目前僅有台北市政府宣導標價政策,因此呼籲其他縣市政府也應輔導轄內夜市現切水果攤,確實標示售價,並提供電子秤給消費者使用。
除了標價透明化問題外,現切水果的衛生問題也是一大隱憂,切好的水果曝露擁擠人群中,容易有滋長細菌情況,若加上業者處理水果的衛生條件不夠嚴謹,或將水果腐爛部分切除後繼續販售,甚至違法添加糖精,皆讓消費者「食」在不安心。
消基會提醒,消費者購買前,應挑有商譽且周圍環境整潔的攤商,並挑選色澤、氣味自然的水果。購買現切或未切水果前,應確認單位售價,以及秤重的單價及重量。若認為總價過高,可在攤商切削水果前,表明拒買以確保自身消費權益。
【2013-10-01 卡優新聞網】https://www.cardu.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