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愛美的女性,常會到醫美診所「進廠維修」,但是都不一定每次都有「美好的結果」,甚至連執業醫生也未必持有美容專科證照,進而衍生眾多糾紛。消基會指出,醫美問題叢生,像是預付款不能退費、解約費用翻倍漲,還有業者廣告內容超吸睛,而術後傷害卻讓消費者超傷心!
近年來,美容醫學盛行,消費糾紛頻頻冒出。消基會根據77件消費者的申訴內容,歸納出美容醫學糾紛常見類型。結果發現,價格不實的收費爭議比例最高,共有28件,占3成6;其次為因醫療過程不當造成其他後遺症、傷害,案件有26件(33.8%);第三高的爭議是醫療器材或治療無效。
有消費者購買單次療程費用2,500元的課程,買10堂全套課程還送2堂,總計25,000元,但在進行一次療程後,發現療效差強人意,要求刷退改買單堂課程,業者卻告知購買單次費用為5,000元,並非2,500元,課程費用立刻翻倍漲價。
除了療效不如預期外,還可能產生嚴重術後傷害。像是有人施打微晶瓷療法,發生腫脹引發蜂窩性組織炎;施打肉毒桿菌拉提眼尾,卻在眉心多二道了八字型紋路;也有進行電波拉皮,造成坐骨神經受損;或是雷射美容,導致臉部燒燙傷或二度灼傷,類似爭議不斷。
消基會痛批,自衛福部修改「醫療法」後,從此醫療中的消費糾紛不再納入「消保法」。然而,像是美容醫療並不屬於醫療必要,可歸類為消費行為,但修法後不再受「消保法」規範,以致消費者屢遇糾紛,無「法」自保。而衛福部更應將廣告不實等相關法規增列於「醫療法」中,才能保障消費者權益。
而且現行法規中,並未規定每位醫師都須領美容專科證書,因此有些非專科的醫師也會投入醫美行業中,造成許多不必要的糾紛。消基會質疑,這些非本科的醫師難道不須重新訓練,就可以直接出任嗎?呼籲衛福部應修法強制非專科醫師須經完整受訓才能執業,並出示相關證照,才能讓消費者信服。
【2014-05-16 卡優新聞網】https://www.cardu.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