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食安問題頻傳,除了食品市場銷售量下滑,重拾消費者信心的陣痛期也越來越長,根據凱度消費者指數資料顯示,與去(102)年同期相比,強冠與正義油品事件導致家用食品市場衰退,尤其是購物頻率大幅降低、銷售量減少4%。
最早發生的三聚氰胺及塑化劑事件,奶粉、飲料銷售狀況在3至6個月內回歸平穩,購買頻率較低的健康食品,也在一年內重振買氣。不過,然而接二連三的食安事件再次打擊消費者的信心,去年的毒澱粉與混和油風波已經導致消費者抱持較保守的心態,大大減少購物頻率,市場至今超過一年仍未觀察到回升的跡象。
截至今(19)天為止,食藥署及各縣市衛生局持續追查芊鑫問題商品之產品流向和下架情形,其中912家販售商、食品加工業者已下架、回收40,260公斤,包括增加裕香食品24項豆乾及維力食品11款炸醬麵。相關食安事件首要衝擊食用油、泡麵、調味醬及冷凍食品,其中泡麵及調味醬等非必需食品的影響尤其劇烈,冷凍食品市值就蒸發了14%,泡麵則高達35%。
值得注意的是,銷售額跌幅相對較淺,反映出消費者由於對食品信心不足,因此在選購產品時,傾向花較多的錢改買較高價、品質較有保障的產品。而烹調必需品的食用油銷售量則是不減反增,主要因為消費者將油品升級,轉移至高價商品,帶動食用油市場11%的銷售金額成長。
凱度消費者指數客戶服務總監吳柏蒼指出,食安事件頻傳讓消費者更加謹慎小心,必需性低的品項容易陷入長期衰退的趨勢,建議廠商平時即應建立與供應商之間的監督平台,加強與消費者溝通品質訴求,強化消費者信心。
除了民生家用食品,油品安全問題也帶給外食市場相當大的影響,根據經濟部統計處商業營業額統計調查,餐飲業短期確實受到衝擊,但由於消費者仍著重方便性,預期長期表現依舊看漲。
【2014-12-19 卡優新聞網】https://www.cardu.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