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大陸為提升半導體自給率,在國家資金的大力挹注下,誓言打造一條龍的產業供應鏈,兩岸半導體業的競爭已不可避免。但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卻是台灣半導體業最大的出口市場,2014年占台灣半導體業總出口50.5%,顯然與大陸的合作也勢在必行。
近日大陸半導體業挾重金對台購併(例如:2015年紫光集團年曾大舉入股台灣兩大半導體封測大廠「矽品」及「南茂」)及台灣半導體業者積極赴陸投資(例如:今(2016)年2月3日台灣半導體業龍頭台積電通過經濟部投資審核,將至南京市設置12吋晶圓廠及設計服務中心)等現象,引發國內熱議。
事實上,半導體業的競爭並非只是涉及相關業者利益,更攸關台灣國家前途及經濟發展。根據2015年工研院《半導體產業年鑑》資料顯示,台灣2015年半導體產業的產值達新台幣2.4兆元(同年台灣國民生產毛額為16.7兆新台幣),就業人數超過22萬人,市占率除「IC設計業」僅次美國、排名第2外,「晶圓代工業」及「IC封測業」皆為全球第1。可見,面臨大陸半導體業的來勢洶洶,台灣應對之策至關重大。
儘管中國大陸政府砸下重金扶植半導體產業,並握有廣大內需市場做為後盾。然而,就產業「市場」、「資金」、「技術」及「人才」等四大要素而言,台灣「市場」、「資金」雖不及大陸,但仍具有「技術」及「人才」的領先優勢。因此,兩岸半導體業應可以「合作」代替「競爭」,「互補」代替「取代」,彼此截長補短,共存共融。
就此而言,面對大陸半導體業崛起的挑戰,「開放陸資來台參股」應優於「批准赴陸投資設廠」。
首先,陸資投資台灣半導體業,依《大陸地區人民來臺投資業別項目》規定,僅限於「IC製造業」及「IC封測業」,且陸資「應提出產業合作策略並經專案審查通過」,並「對投資事業不得具有控制能力」,較有利台灣與大陸業者形成策略聯盟,拓展大陸市場。且須防止技術外流,可透過嚴格執行《營業秘密法》的罰責,避免關鍵技術外流;但至大陸設廠則直接與本地廠商競爭,並增加技術外流的風險。
再者,就人才面而言,引進陸資參股有利台灣業者延攬並培養台灣人才,但台灣業者至大陸設廠卻勢必聘用部分大陸人員,不利本地人才的養成。另外,根據2015年工研院《半導體產業年鑑》台灣與主要國家競爭力評比顯示,台灣技術面的競爭力雖強於中國,卻仍弱於美國、日本、歐洲、韓國,可見台灣的研發實力仍有加強空間;而在政策面競爭力上,台灣的獎勵配套措施及稅賦優惠條件,也遜於中國大陸。
綜上所述,面對紅色浪潮來襲,關於半導體產業的開放,「投資台灣」顯較「投資大陸」更有利於台灣的發展與未来。畢竟,透過資金的引入,促使技術向上發展,並打造有利產業發展的環境,才是維持台灣半導體產業競爭優勢的根本!
作者介紹:李貴敏,曾任第八屆立法委員,現任金典法律事務所所長,兼任交通大學科法所副教授、東吳大學EMBA副教授。熱情活力十足的她,專注於公共事務的立法正義,現更與卡優新聞網合作,將其理念、思維與情感,透過文章與國人溝通、分享。
《本專欄固定每週二刊出》
【2016-03-08 卡優新聞網】https://www.cardu.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