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3/24)中央銀行再次宣布降息半碼(0.125%),而臺銀、土銀及合庫也隨即表示配合央行的貨幣政策,跟進調降存款利率。台灣利率一降再降,不禁令人擔憂,負利率的時代是否即將來臨?
今(2016)年1月日本央行為刺激經濟,開始實施「負利率政策」,企圖使國內儲蓄轉為投資或消費,活絡日本國內經濟。據報載,德國、法國、義大利、瑞士等國皆已實施負利率政策,甚至美國聯準會日前也公開表示,若經濟惡化,將可能考慮實施負利率政策。在國際相繼實施負利率政策之時,台灣由於近年出口不振,經濟成長低靡,也興起是否實行負利率政策的議論。
一般而言,政府控制經濟有「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及「財政政策」(Fiscal policy)兩種手段。而「寬鬆貨幣政策」及「擴張性財政政策」通常被用來刺激經濟成長。其中,「財政政策」是指政府透過公共支出或租稅,影響總體需求,例如租稅優惠、公共建設投資、社會福利等。
至於,「寬鬆貨幣政策」則指政府中央銀行透過增加貨幣供應量的方式,達到刺激投資消費等目的。例如「量化寬鬆」(即政府藉由購買債券,增加現金流通數量)、「降息」(即央行透過調降其他銀行存在央行的存款準備金利率,促使銀行將資金融資釋出)及「負利率」(即將準備金利率調至負數,形同對存款收取保管費,迫使存款流出)等。
雖然,理論上負利率政策可將存款導向投資及消費,以刺激整體經濟,但實際成果卻未必如此。根據中央銀行資料顯示,日本實施負利率政策後,其匯價不貶反升,且股市下跌;而歐元區實施負利率後,銀行信貸仍呈現負成長。足見,負利率政策並非提振經濟的靈丹妙藥。
再者,負利率政策雖迫使銀行存款減少,但由於景氣不佳,反而可能轉為持有他國貨幣,而非將資金流入國內產業。此政策一出,台灣現有30.7兆新台幣的全體銀行存款,將恐有外流疑慮。
因此,其實在低利率的時代,提振經濟成長實不宜僅依賴「寬鬆貨幣政策」,更應搭配「擴張性財政政策」,增加政府公共支出,或利用租稅優惠獎勵導入民間投資。就提振出口而言,貨幣貶值雖可降低出口價格,但也會造成進口原物料上漲而削減其效益。究其根本,應加緊腳步進行區域經濟整合,才能大幅提升產業出口優勢。
簡言之,「貨幣政策」只是刺激經濟、提升出口的手段之一,一味下猛藥可能適得其反,善用「財政政策」導入投資才是經濟成長的根本之道!
作者介紹:李貴敏,曾任第八屆立法委員,現任金典法律事務所所長,兼任交通大學科法所副教授、東吳大學EMBA副教授。熱情活力十足的她,專注於公共事務的立法正義,現更與卡優新聞網合作,將其理念、思維與情感,透過文章與國人溝通、分享。
《本專欄固定每週二刊出》
【2016-04-05 卡優新聞網】https://www.cardu.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