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幾年接連爆出重大食安事件,政府「終於」要求業者須建置實驗室自主檢驗產品。但消基會質疑,「自主檢驗」一沒具體標準規範,二沒規定結果須公開,恐怕只會淪為「一場食安煙火秀」,因此發起成立「第三方公正檢驗聯盟」,送檢市面商品,定期公布結果。不過有網友認為,這根本是商業行為,擺明了搶檢驗大餅。
衛福部食藥署依「食安法」規定,首波要求38家上市上櫃食品業者,必須建置實驗室自主檢驗產品;今(105)年7月31日起資本額達3,000萬元以上、連鎖店面達3間以上的業者,販售金針、蘿蔔乾、蜜餞、關東煮等,須定期檢驗添加物、衛生指標菌等,並提出食安檢測報告,確保上游廠商貨品安全;今年12月31日前,則要求領工廠登記且資本額1億以上的食用油脂、肉類加工、乳類加工等業者。
然而消基會質疑,要業者自主檢驗,難免有球員兼任裁判嫌疑,有失公正性,且業者自建實驗室不論是規模、技術、設備、檢驗結果公布等都沒有規範和標準,且部分須委託民間認證實驗室檢測時,難保不會有利益往來,影響結果的公正性。所謂的「自主」,恐怕淪為業者「自玩遊戲」的結果。
消基會宣布推動「第三方公正檢驗聯盟」,由消基會接受食品業者或通路商委託,採取和國際食安標準同軌的規範,採樣市場流通的產品,送到消基會、民間或大學實驗室,定期公布檢驗結果,提供政府「有感」的檢驗方向、業者合理的檢驗服務,讓消費者放心購買經濟實惠的食品。
消基會董事長陸雲表示,政府放任業者自主檢測,僅派員稽核設置實驗室,這種把關強度恐怕使自主檢驗「流於形式」。且設置實驗室每年所付出的高昂費用,是否又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進而形成政府轉嫁業者、業者再轉嫁消費者的詭異情形,最後的輸家永遠都是消費大眾。
不過,有網友指出,消基會所成立的「第三方公正檢驗聯盟」,送檢還是要收取費用並非免費,難道就不會與廠商有利益往來,成本不會加諸在消費者身上?顯然是看準「自主檢驗」的市場大餅,準備也來分一杯羹。
【2016-04-25 卡優新聞網】https://www.cardu.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