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國內金融科技蓬勃,金管會規畫將再鬆綁法規限制,針對第三方支付放寬「身分確認機制」,同意用手機號碼即可註冊為會員,但由於驗證安全性較低,因此套配是每月代收代付金額上限為1萬元,且不得儲值。
金管會發現國內第三方支付業務,去(104)年5月開始至今超過一年,儘管已有多家業者遞件申請經營並獲得核准,但卻都未開業,因此認為有檢討空間。根據「電子支付機構使用者身分確認機制及交易限額管理辦法」,民眾註冊第三方支付帳戶時,必須採「實名制」,也就是基本資料至少要有姓名、國籍、身分證明文件種類與號碼、出生年月日等。
然而實施後發現,包括歐付寶與ezPay,雖然在台灣經營第三支付已有一段時日,可是既有會員多半只用手機號碼註冊,導致業者要設法讓每位會員願意補足其他資料,才有辦法開業。
金管會指出,現在有意將支付行為畫分更仔細,未來透過第三方支付進行「代收代付」,因為不涉及吸金,驗證身分方式將彈性放寬。至於若是使用第三方支付帳戶儲值再進行付款,由於等同是吸收存款,仍要受高度監理,將維持現行規定。若僅透過第三方支付進行「代收代付」,雖然驗證身分程序簡化,但金額上限規定1萬元,且不得儲值。
另外,同樣為讓民眾更願意使用第三方支付,金管會也已修正規定,手機登入後的強制登出時間,由10分鐘延長為30分鐘,避免須要登入次數頻繁,讓消費者感到不便利。金管會解釋,銀行公會自律規範是載明只要閒置時間達10分鐘,就會被強制登出,所有業者設計程序時都必須遵守,而相關規定現已放寬。
【2016-06-20 卡優新聞網】https://www.cardu.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