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的消費新聞焦點,幾乎都放在美國牛肉進口案上。仔細推敲,從衛生署明令禁止進口美牛,一直到2005年4月重新有條件開放進無骨牛肉販售後。結果,根據去(97)年農委會的美國牛肉統計進口量,卻仍高達2萬2千多公噸之多,僅次於澳洲。由此可知,國人對牛肉的需求量的確很大。
只是,這次政府另開放30個月齡以下的牛肉,以及內臟、絞肉、帶骨牛排的進口,讓國人產生不確定的危機感。所以當面對往後的採購跟食用問題時,一些餐飲業運用牛肉的現況,大家不能不知!
像是澳洲牛內臟,去年在台有近4000公噸的用量,其實大多在滷味或麵店滷菜等場合消耗掉。而本土的牛雜、牛肉湯,如台灣台南、嘉義知名的傳統餐點-清燙牛肉、牛雜湯、現炒內臟,因為地緣跟口味的講究,根本就不會採用進口冷凍產品。
至於在台北傳承四、五十年,近悅遠來的老字號南昌牛雜周老闆便表示:「幾十年來,我每天五點就出門,去採購最新鮮的溫體牛內臟。然後光清理、用流水不斷沖洗,就耗掉幾個小時。」
「接著每一種內臟,如固定用的牛腸頭、三種牛肚、牛心管,都得分別煮到軟度適中後,再放入牛骨熬成的高湯中再熬。光用新鮮溫體貨,就得做到這樣辛苦。如果做牛雜生意這麼簡單,不講究來源也不必管腥味問題。那誰不會用更便宜的,還遑論美國內臟?」(南昌牛雜-牛雜、牛肝、牛腦、牛腰、牛心專賣、家常麵點,南昌路二段154號)
沒錯,只要去詢問本地牛肉市場行情,就可發現現宰牛攤的新鮮牛膽、牛肝(約50/台斤,會變動)、新鮮牛鞭(800/副,會變動),牛雜(約120/台斤,會變動)小花腱(180/台斤),價格都比進口貨高。
難怪,有些冷凍肉品商,固然會用牛心、大肚、 毛肚、 蜂巢肚、牛腸、草管、牛小排、脾臟、牛舌、板筋、腱子肉等修清後的部位,來做調理包牛雜,但前置處理上也要相當費心、要先行燙煮,並標示清楚來源產地,才會有人敢下單購買。
所以當美國牛雜一入境,首先要面對的就是民眾買不買帳的問題。因為口感的市場機制,早就是台灣人考慮的優先選項。若澳洲貨跟美國貨都是冷凍的,味道都一樣,價格也相仿,那麼也不見得會佔上風。不過狂牛症的陰影,勢必會讓消費者恐慌,而衝擊到整體牛肉相關市場。
《本專欄固定每週一、四刊出》
【2009-10-29 卡優新聞網】https://www.cardu.com.tw